本学科在5年建设期内,进一步夯实学科建设基础,丰富内涵,凝炼方向,强化特色,优化队伍结构,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,提高竞争力。通过5年的建设,希冀在三个研究方向上能形成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,既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,也为本学科申请省一流学科和申硕打下扎实基础。
1.学科方向建设: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,结合区域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,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,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,逐步丰富现有三个学科方向的建设内涵,不断彰显学科特色,力争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。
2.学科队伍建设:加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,培养与引进并举,加大高学历尤其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培养、引进力度,培育期内争取新增2-5名教授,博士3-6名,争取每个学科方向达到2名以上教授,3名以上博士,不断优化队伍结构,形成结构合理、学术水平较高、发展趋势好的学科队伍。
3.科研平台建设:依托农村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、浙师大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级科研平台,充分整合各种资源,进一步凝聚学科方向,明确学科团队,做到每个平台有计划、有落实,推出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高质量的论文、著作等成果,有效支撑学科建设。
4.科学研究:加强高层次科研项目的培育和组织工作,完成部分重大科研课题与教改课题的研究任务,以基础应用研究为重点推出高质量成果。培育期间,力争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,重大横向项目15项,人均高水平论著、咨询报告、专利等4篇,争取省级科研成果奖有新的突破。
5.人才培养:完善人才培养方案,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;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,力争2项省级教学建设项目;构建“校地合作”“校校合作”等育人和服务平台;积极促进研究成果转变为教学资源,出版各类教材(教学用书)5部左右。积极推进大学生科研工作,力争10项省级、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,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。
6.社会服务:围绕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目标,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工作。一是有效拓展与中小幼合作的领域与空间,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,实现良性互动发展;二是积极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出谋划策;三是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;四是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咨询、服务及研究工作。
7.学术交流: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,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高层次的学术活动。期间,争取主办学术会议1-2次,参与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10人次以上。
负责人:徐莉莉